醫學人文與醫乃仁術:論醫學專業之要素
李瑞全教授
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
摘要
西方醫學基本的進路是以人類健康乃是生物機能的表現,因而傾向以物理、生物、生化學的方式回應身體機能之失調,又加以重視身體各部份不同功能的對治,故常只關切於部分組織之生理、病理,而少全人之照護。對於病人之感應與愛護端賴醫師之德行。但二十世紀強調病人權益以來,一方面固然提升了病人之自主意識和權益,減少了醫師之濫權或疏失,但也增添大量的醫療糾紛,讓醫師一般趨向保守與自我保護,只能依章行事,不敢全力為病人之醫療而冒可能被告的風險。西方之希波克拉底宣言本有德性之函義,因此,西方醫學界也重新強調醫德之重要。但醫德所要求於醫師的不只醫療技術,而是人文教養之提升。在傳統社會中,由於文化之熏陶,醫療對社會和生命具有舉足輕重的貢獻,對醫師人格自有重要的鼓舞和促進的效能。但現代西方社會中,人際之間互信日薄,隔閡日深,醫病之關係失去互信,醫藥也只被視為眾多專業技能和職業之一,轉而為以謀生為主,實難培養出具有同情共感和治病救人使命感的醫德。因而西方醫學界乃有增加醫學教育中的人文素養之要求,近年更提倡另立醫學人文於醫學院校之中,以支援醫德之培訓。然西方所謂醫學人文的課程,諸如對醫學所涉及的倫理學、心理學、人類學、以至社會政治學等相關的科目之研習,雖對醫德之教育不無小補,但多屬外緣工夫,不受醫療專業重視,實難以見效。治本之方式應是醫學之人文化,醫學教育中即包含人文教養在內,即醫師之培養應以德性人格和醫學教育同時並進,人文與德性之培養即同時融攝在醫療科目之中。
本文重新確立醫藥之本義以達至醫學人文化。中國傳統說法之「醫乃仁術」最可以表示此一新的醫學理念。醫藥之施治關乎每一個人之生死之專業,醫師沒有一定的道德操守實難以相應此一艱難而神聖的任務。守法謹守契約只是基本的形式要求,實不足以真實擔當此一專業之理想。卓越的醫師之被稱譽為「仁心仁術」即表示我們共認的優良的醫師是以仁心施行仁術的。醫術治病救人,免除生命之痛苦磨難,自是仁人仁愛之技術。而施行者抱着仁心,即是與病人具有同情共感,視病人之苦痛如在己身一樣,全心全意運用最優良的醫術去救治,自無疏失,自能取信於病人家屬,醫療方可達到雙方的信任和最佳的療效。醫學的人文化實是回歸醫療之本義,但如何實現於現代之高度而精專之醫學教育中,卻仍有待更進一步的課程規劃,以及正規與非正規教育之互相補足,使一下代的醫師不但有精專的醫術,更有獨立自主的道德人格,完成衛護人生的使命。
關鍵詞:醫學人文、仁心仁術、醫德、醫師專業、醫學教育